EP5<罪人>&EP6<槍響之後>
⠀⠀⠀⠀⠀
事件造成的創傷有時就像一個過不去的坎,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提出一個模型來描述人類對待哀傷與災難會歷經的五個獨立階段(Five Stages of Grief),分別是「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抑鬱」、「接受」,並非每個人都會歷經所有階段,但不可否認創傷所帶來的情緒波動與復原程度是因人而異的漸變過程。第五、六集中,受害者家屬與被害者家屬雙方情緒來到制高點,當身份的揭發、現實的坦白迫使雙方不得不迎面檢視創傷,情緒上的爆發、恨意凌駕於一切的憤怒,摧毀心中最後一道堅強,使無力掌控的自己無所遁形。
⠀⠀⠀⠀⠀
喬安在得知大芝身份後選擇了報復、大芝一家好不容易出現一線生機,卻被迫再次面對突來的審判與受害者家屬的責怪,情緒如此之重的互相對峙,與媒體新聞的輕易揣測、匿名留言的便宜行事、依靠執法撫慰民心的正義,形成強大的對比。
王赦律師:「到底什麼是壞人?什麼是好人?有標準答案嗎?」
李大芝:「隨意貼人標籤、斷章取義殺人於無形,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
這兩句對白不僅是各執一方的角色由衷對社會的吶喊,同時更是<與惡>為社會大眾揭開現實生活背後投以深刻的震撼,那些曾經以為的理所當然與正義,在理解各方角色過後,有那麼一刻變得如此渺小。
⠀⠀⠀⠀⠀
慶幸的是,在檢視事件傷口的清創過程中,我們不是一個人獨自面對。昭國對喬安的耐心陪伴、思悅對思聰的不離不棄、News哥對心死的喬安仍予以溫柔的體諒,在歷經眾多的無助與無力時刻,有時看似簡單的一句善意與溫暖,卻成了最佳良藥。
世界持續不停的運轉著,我們沒辦法預料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情、是否成為那個需要幫助的人,或正有人向你釋出無形的求救訊號,而這正是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可貴,我們與惡的距離,如同我們與自己的距離、與他人的距離,也許並非每次的善與惡,在當下都能被原諒理解,但願我們在一次次的過程裡,試著與自我和解的距離更靠近些。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懶人包總整理|導讀分享、創作全見、主題曲分享、故事大綱、人物介紹、播出時間
*後續集數將陸續更新*
相關書籍
《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作全見:完整十集劇本&幕後導讀訪談記事 (點入閱讀書籍介紹)
追蹤【艾斯特的電影紀錄】IG:[點我]
在Facebook訂閱【艾斯特的電影紀錄】:[點我]
加入LINE官方帳號:@movie_record (@要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