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我?」
「可能因為,你比較勇敢。」

首先,恭喜這部優質好劇在今年金鐘獎拿下「戲劇節目」、「戲劇節目女配角獎」、「戲劇節目男配角獎」、「戲劇節目女主角獎」、「戲劇節目導演獎」、「戲劇節目編劇獎」等六項大獎,相信好作品能發揮的影響力,不僅是在播出當時所帶給大家的討論度,更能在下戲之後謹記戲劇帶給自我的省思,而我也特別的把最後一篇EP9-10的連載文章留至今天與大家分享。
《與惡》裡的每一個角色如社會縮影,「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人性脆弱如上一秒我們對社會釋出善意,下一秒卻可能深受週遭人事物的陷害,我們也許憤而不平,但不忘謹記自己獨有的信念,如同喬安面對喪子天彥,從不願面對到努力懷念 ; 思聰面對疾病的不穩,仍一次次的被良善與愛疼惜愛戴,傷口也許猶存,而改變才有溝通對話的可能。

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標籤的存在讓每個獨特產生歧義,但去標籤化才有機會打開社會改變的大門,使人們看見更多元的存在。坦白說我特別喜歡這部劇的結尾,在歷經前面的社會議題、揭發瘡疤後,最後得以讓各自分線得到一個暫緩且帶有希望的平衡,彷彿是劇組對社會不完美所釋出的善意與包容,並為台灣社會注入一股引頸期盼的祝福。
時隔看完這部作品已有幾個月,但社會上層出不窮的亂象,卻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與惡的距離真的不遠,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加害者與受害者,縱使人類社會不完美曾使無數個家庭痛心疾首,但正因這些缺憾,才更需彼此的扶持與愛,因為「希望就在雲背後」,傷口也許難以癒合,而互相扶持、攜手共度難關的善意與愛將會互相流通,療癒他人的同時,卻也溫暖了自我。
你可能有興趣的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