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馬影展已於11/8揭開序幕,艾斯特也在此陸續跟大家分享一系列影展電影觀後感(部分電影之後會再以長篇影評文章形式呈現):
1.《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 Synapses|台灣,2019
作為本屆金馬影展開幕片,《那個我最親愛的陌生人》成功掀起影迷的共鳴,以及對情感不同面向的漣漪,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千古謎題中,以成長中的孩子阿全作為第一視角,洞悉構成家庭的元素,進而在不同的角色互動間,勾勒出人生的殘缺不堪。有名無實的親人,對比盡忠職守的伴侶,兩者在愛裡的來去徘徊,形同陌路的與家人吃著一頓頓的飯,慢速回放著日復一日,不完美的家中故事。演員部分尤以呂雪鳳所飾演的阿嬤最令人驚艷,而其他角色的人物設定頗耐人尋味,知名影評人李幼鸚鵡鵪鶉飾演的火雞哥一角更有畫龍點睛之要。人生中重要的回憶根深蒂固,帶不走的光、留不住的人,都記載在鏡頭世界,烙印在心裡,如電影中採用大量的分隔式片段,拍下了此刻之影,便是永遠。
🌟個人給分:4/5
2.《未來的彼方有我嗎》Where We Belong|泰國,2019
以女主角決定出國唸書拉開序幕,一心ㄧ意想逃離這個平凡無趣的生活,卻意外掀開與友人、親人的爭吵。事件主體帶來的變化看似無邊無際,整體步調卻十分緩慢,意象大於實質的鋪陳,不少片段因鋪墊甚少,來去迅速顯得失焦,但在女孩們間的互動,不時流露出情感上的依歸,成長之路上的自省之餘,也互相陪著彼此面對各自的人生課題。
🌟個人給分:3/5
3.《我的寶貝男孩》Honey Boy|美國,2019
如果可以,誰都希望自己的童年是美好的存在,可惜事與願違,卻成了男主角心中永遠難以釋懷的痛。整部電影帶來的後座力遠比預期強烈,回憶的不堪回首,想起一次又任結了痂的瘡疤再次復發。面對酒癮的父親,不平等的照顧與對待,被迫著在大多數人純真美好的兒童時期迅速成長,僅存著勞資雙方冰冷的協議關係,令人心疼 ; 特別對男孩所飾演的童年一角印象深刻,一個盼望獲得父愛的孩子,卻在一次次的渴求與等待中,換來更多的失落。整體敘事流暢,故事深植人心,尋求自我平衡更需要的是與父親及自身的和解。 ⠀⠀⠀⠀⠀
🌟個人給分:3.5/5
4.《迷走蘿拉》The Ground Beneath My Feet|奧地利,2019
角色取材自希區考克名作《艷賊》,面對患有精神疾病的姊姊,主角面對工作上的緊繃、姊姊不穩定的精神狀態與同志情人兼上司的身份,反映其壓抑已久的性格與生活。電影以懸疑手法作為劇情推演的方式(個人認為比起放在金馬影展放映,更適合放在金馬奇幻影展),在場景與人物設定上也埋下不少伏筆,遊走在潛意識與現實生活間的徘徊,看似逼真且難以分割,如不穩定的情緒般一觸即發。奧地利影后瓦萊瑞帕赫納的精湛演技令人折服,在如此沈重的角色上表現極大的張力,角色前後深刻、內斂轉而全然釋放,同時也從中深覺同理與自我情緒覺察的重要。
🌟個人給分:3.5/5
之後系列文章將陸續於Instagram/臉書粉絲專頁/部落格更新!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
我是艾斯特,一個忙於生活的研究生,
熱愛電影戲劇影集,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
願我們在顛沛流離的日常中,
透過電影環遊世界,於這裡相遇而留下印記。
歡迎至以下平台與我交流電影觀後感與影視資訊: